縱然冬至的白晝最短,總有美好的遇見和最深刻的感悟;縱然冬至的夜晚最長,總有成長的溫暖和難忘的回憶。 我十歲那年冬至,寒風凜冽,滴水成冰。在那個年代,冬至對我們而言,是一種期盼,也是一種溫暖。因為這一天,媽媽會準備我們久違的蘿卜肉餡餃子。對于大半年沒有沾葷腥的我們,這已經非常奢侈了。 媽媽早早地開始準備,調餡、和面、搟皮、包餃子。在大面板上,餃子排成一行又一行,就像學生做早操時那樣整齊。我不時地去數一數,唯恐有掉隊的。媽媽調好油潑辣子的蘸料,又讓我給爺爺奶奶送去一大盤餃子,然后就等著燒水下餃子了。 那天,爸爸帶著學生去參加學校農場的義務勞動,傍晚時分,爸爸回來了,還帶著他的三個學生?吹竭@情景,我急忙跑到廚房向媽媽告狀:“爸爸又領學生吃餃子來了,你要管管!”媽媽笑著說:“你爸爸向來如此。寧可自己不吃,也要讓學生吃飽。”說完媽媽又安慰我:“今晚餃子多著呢,放心吧,有你吃的。”我氣不過,轉身踢了一腳身邊的小黑狗,小黑狗疼得嗷嗷叫。 餃子終于煮熟上桌了,爸爸對他的學生說:“放心吃,餃子多著呢。”其中一個學生吃了幾個餃子,就放下了筷子。爸爸責怪道:“干了一天的活,怎么才吃幾個呢?”說著端起一盤餃子,倒進學生的碗里。也許是干活累,大家都餓了吧,三個學生不再羞澀推辭,一陣大快朵頤地吃了起來。 好不容易輪到我和弟弟吃餃子了,爸爸卻說:“今天是冬至,是小團圓的日子,你們三個回家吧。”說罷又讓媽媽找出三件哥哥以前的厚衣服,給他們裹在身上,還讓哥哥將他們送到山上的家中,媽媽不放心哥哥一個人回來,便叫來鄰居張大哥給哥哥做伴,為了讓哥哥和張大哥填飽肚子,我和弟弟的那份餃子就被張大哥吃掉了。 送走他們后,面板上的餃子已經所剩無幾,蘸料也吃完了。媽媽把剩下的餃子煮好端上來,給弟弟五個,給我三個。就在我發脾氣怪爸爸帶學生來家里,又怪媽媽不多包點餃子的時候,爸爸拉著我和弟弟的手,講起了冬至節吃餃子的由來。東漢時期,“醫圣”張仲景在冬至節制作“驅寒嬌耳湯”,幫助窮人醫治凍傷。后人為了紀念張仲景,漸漸有了冬至吃水餃的習俗。爸爸時常給我們講解“絕渡逢舟”“暗室遇燈”的故事,提醒我們“給他人分一杯羹,就是給自己留一條活路”的道理,這些教誨也影響了我日后的處事態度,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匪淺。 那個冬至節,我雖然沒吃上幾個餃子,卻收獲了更寶貴的東西。它讓我明白,人生不僅需要物質的滋養,更需要精神的富足。這種精神的富足,來自我們對他人的關愛與尊重,來自我們對他人的理解與支持,更來自我們對他人的包容與寬恕。 ( 編輯:tln ) |
記憶深處的冬至節
□魏立平
來源: 發布日期:2023-12-20 打印